
我发现现在很多人总喜欢把一些负面的词汇替换成一个更加“委婉”的版本。把“裁员”说成“优化”;把“歧视”说成“我不反对但是也不赞成”;把“下跌”说成“逆增长”;……通过改写词汇来改写现实感。把一种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换成另一个不那么刺耳的版本,仿佛那些行为就变得道德并且不违法甚至还心安理得乃至理直气壮。我甚至看到说这是一种激励表达,解读任务事物的正向面,有助于整体向更好的方向发展。🤡我是接受不了的,于是想了一些办法消除这些噪音。 1. 建立“翻译器”。看到抽象名词就追问具体行为、对象与数字。谁、何时、在哪、以何标准、承担什么后果。 2. 要求指标与口径。任何“优化”“升级”“结构性”都应对应明确口径:基期、绝对值与相对值、样本边界。 3. 拒绝比较陷阱。拆分“环比/同比/定基”,追问“剔除一次性因素后如何”。 4. 盯住动词而非名词。名词掩盖主体,动词暴露动作:做了什么、停止了什么、改变了什么。 5. 做术语清单。把常见粉饰词对应成白话硬词,久而久之形成直觉。下面是一个“翻译器”的例子:👇 1. 优化人员结构 → 裁员,裁掉了谁,比例多大,补偿标准是什么。 2. 逆增长/负增长 → 下跌。跌了多少,基期是多少,是否持续。 3. 强化合规意识 → 过去有合规问题,谁负责,纠偏措施如何落地。 4. 动态调整经营策略 → 关店/停产/缩减投入,涉及哪些业务与地区。 5. 不反对也不赞成 → 回避表态/默认维持现状,原因与利害是什么。当然了,我最近也才知道 A 股是红涨绿跌,而大部分国家股市是绿涨红跌。
8 hours ago @ t.me